地铁1天6起空调投诉 1号线回应怕热就避高峰

  到夏日,地铁部分老车型空调制冷不足的软肋就会暴露。今年夏季才刚开始,有时甚至一天会接到五六起空调投诉。昨天,气温高达37℃,地铁空调的服务诉求大幅上升。
  昨天上午,地铁运管中心表示,过去曾使用的冰块进车厢降温的方式今后基本不会使用。运营方正不断加强对列车空调的日常维护检修作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技术改造。但是1号线部分车型已属“老态龙钟”,因此,建议乘坐1号线的乘客,特别是怕热的乘客,若时间允许,请尽量避峰、避热出行。
  1号线5种车型
  采用同一个温控标准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11条运营线路上开行了20种车型列车,仅1号线的车辆型号就多达5种,这给日常运营和设备维护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列车空调的温度控制上,上海地铁统一按照行业通行的“国际铁路联盟UIC553”标准设置。
  该标准以控制车厢内外的温差为核心,根据温感装置测得的内外温度值自行调节,既要保证车厢内乘客体感环境的舒适度,同时也要兼顾对人体健康的要求,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车厢内外的温差不至过大,而列车空调系统就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动调节。一般理论条件下,当外界的环境温度达到35℃时,车内的平均温度不高于27℃;当外界温度超过35℃时,车内的平均温度与外界的温差不小于7℃。
  多项措施改善空调
  建议怕热乘客尽量避峰出行
  与一般民用空调不同,由于不少线路的地铁列车反复行驶于各种环境中——地下、地面、高架,环境温度各不相同,动态变化,因此必须随变而变、实时调节,另外,列车空调还受到停站开关门内外冷热气流频繁交换、高低峰客流人员密度变化、车厢内不同位置存在一定的温差、长短途乘客体感和需求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温度调节控制相对复杂许多,尽可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运营方介绍,早在去年冬季,上海地铁就对各线路列车空调系统实施了相关的检查与维护,并对当时所有更换下的故障空调机组进行全面修复。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依据乘客投诉和设备实际,对列车空调系统也进行了改进优化工作。
  “列车空调的滤网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平均每2周至4周更新一次,确保车内的空气质量。”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尽可能精细化调节列车空调,贴近乘客需要,在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基础上,运营方现在还每天进行人工干预,“每天清晨列车出库前,空调维护人员根据前一日晚的天气预报来调整列车空调设置;早高峰来临前,根据当天的天气预报以及实际状况再作调整;晚高峰过后则第三次作出调整”。
  通过这样“一日三调”,尽可能适应夏季雨、日交替多变以及季节转换时的气温骤变等情况。此外,若遇到天气急剧变化时,还将根据气象预警做出临时性调整。
  相关负责人也坦承,由于上海地铁部分老旧车型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尤其是在1号线开行的部分列车,服役时间接近甚至达到了20年。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有别于今天的地铁,其制冷量和通风量相对较低,尽管已实施了设备扩容改造,但仍然受到一些先天性条件的限制,“因此,建议乘坐1号线的乘客,特别是怕热的乘客,若时间允许,请尽量避峰、避热出行。”
  不会再用冰块降温
  客流量大 怕乘客被撞伤
  几年前,上海地铁曾用冰块为地铁车厢降温。当时每节车厢里都配备了一个蓝色的塑料冰桶,每个冰桶里放着100多斤的冰块。为了防止冰桶滑动撞伤乘客,冰桶被固定在每节车厢第三扇车门的拉手栏杆上。
  此种“土办法”今后还会不会重新启用?地铁运营中心,明确回答:“不用”。原因主要由两点:第一,与几年前相比,上海地铁的客流又增加了几成,特别是已服役多年的一、二号线,更是任务艰巨。客流高峰时间,已经很难腾出地方,放置如此巨大的冰桶。第二,当时放置冰块是为了解决空调不制冷所产生的车厢温度过高的问题,而如今每列列车出库前都会进行制冷检查,确保空调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