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兰州地铁

兰州,古称“金城”,取“金城汤池”、“固若金汤”之意,为塞外重镇,始建于公元前86年,距今已2000余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 兰州是全国唯一的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蜿蜒百余里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南北群山对峙,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和文化。但与此同时,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地形,也极大地限制了兰州的进一步发展,尤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膨胀,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和落后拥堵的交通状况成了一对日益突出而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2011年,兰州市常住人口已达到361.6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8个民族,而规划中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500万人。显然,采用增加道路、增加路网密度等常规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百姓日益庞大的出行要求。只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大容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面道路的紧张状况,适应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 2012年6月27日,兰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公布将动工修建地铁的消息,360万兰州人民渴盼了许久的兰州地铁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总体规划 根据规划,兰州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由6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07公里,线网中,1、2、3号线为中心城区线,总长约90公里。 1号线东起城关东岗镇、西至西固石岗,沿西津西路、西津东路、庆阳路、东岗西路、东岗东路布设,将大量主通道的上客流转移至地下,缓解地面交通通行压力。尤其是在兰州“蜂腰”地段,远景年1号线高峰小时将承担33.8%的截面客流量,较大程度地缓解“蜂腰”地段交通拥堵。1号线东西横贯中心城区,主要满足城关核心组团、安宁—七里河核心组团、西固核心组团的居民跨组团出行需求。 2号线东起城关雁北路、西至安宁元台子,开辟蜂腰地段第二通道沟通这两端客流走廊,形成一条贯通兰州市中心城区的新运输通道。西段沿安宁区主交通走廊布设,从交通主轴上吸引客流,缓解地面交通拥堵压力。东段开辟火车站东路、瑞德大道、雁园路为城关区南北交通走廊,成为城关区另一条南北向客流主通道,分流天水路的交通压力。中段将两端交通走廊连接,成为兰州市轨道交通第二通道,分担“蜂腰”地段交通压力。2号线主要满足城市两大核心区和两大铁路客运站的居民跨组团出行需求。 3号线是一条辅助补充线,从榆中和平镇到城关五泉下广场,交通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城关区黄河两岸交通,突破黄河谷地交通限制,增加和平组团交通辐射。3号线连接了城关核心组团、盐场堡组团、雁滩组团和和平组团,满足居民跨组团出行。 作为市域网线,总长约117公里的4、5、6号线分别为中川线、榆中线和青什线,加强着中心城区同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 实施步骤 未来,兰州地铁的建设周期将实现“三步走”:第一步,根据此次国家发改委批复的 “近期规划”,总长约36公里的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将先期开建,并计划2012—2016年建成 1号线一期 ,2015—2020年建成2号线一期;第二步,从2021年到2030年,主要建成1号线二期和2号线二期工程以及3号线全线; 第 三 步 ,从2031年到2050年,主要建成4、5、6号线,即中川线、榆中线和青什线。 根据预计,到2020年,得益于轨道交通的助推,兰州公共交通出行将占到全方式出行量的40%,轨道交通将占到公共交通出行量的15%-20%。 最先开展建设的 1号线一期工程,每公里投资约7.46亿元,将于5年后最先竣工。1号线全长约34公里,其中一期工程正线全长26.78公里,沿途设20个站点,全部为地下敷设,线路基本沿兰州市主客流走廊布设,西起西固区陈官营,向东经崔家大滩、迎门滩、马滩、土门墩至西客站,之后继续沿西津路向东行进,途经小西湖公园、文化宫至西关什字,沿张掖路至中央广场,而后向南沿庆阳路至东方红广场,继续东行经盘旋路、五里铺、东部市场、焦家湾至终点东岗站。一号线线路先后经过铁路西客站、小西湖、西关什字、东方红广场、东部市场等大型客流集散地,并在陈官营站与中川城际铁路形成换乘,在西客站、五里铺、东方红广场与地铁二号线形成换乘,在西关什字和终点站东岗站与地铁三号线形成换乘,是东西向穿越城市核心区域的主干线路。 2号线一期工程,将是打通城市“蜂腰”地段的骨干线路。2号线全长约32公里,从城关雁北路出发,直至安宁元台子,其中先期建设的一期工程长约9.4公里,沿线共设有8个站点,从雁北路出发,依次经过行政学院、五里铺、定西路、公交五公司、火车站、邮电大楼和东方红广场等客流密集地。 亮点集锦 ●穿越黄河 一号线需两次下穿黄河,施工风险大,线路穿越地层主要为卵石土与砂质黄土地层,另外沿线还有风化砂岩、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特殊不良地质,其中卵石土具有高渗透性和大孔隙率特征,开挖稳定性及变形控制是施工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的成功经验,我院在设计中采取了相对成熟可靠的针对性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对周边环境与安全的控制性要求。 ●文物保护 在一号线的建设中,还要兼顾到国家级文物东岗长城遗址和三处省级文物的保护问题。为此,院从前期规划研究选线开始,就专程邀请文物部门对沿线进行文物普查,会同省文物部门及相关高校编制完成了文物保护专项方案,根据文保要求对地铁线路平面位置及埋深进行针对性调整,有效地绕避开敏感区,并在设计中根据文物位置对线路及时进行调整,将原规划中的一号线调整到东岗长城遗址以南约100米,同时采用地下线形式通过金天观、府城隍庙、白衣寺及白衣菩萨殿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埋深在地下十几米,处在文化层以下,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历史文物。 ●下穿繁华市区 兰州地铁一号线将穿越繁华闹市区,为有效控制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除车站施工采用明挖法外,区间主要采用安全可靠、对环境影响小的盾构法施工。同时,我院结合区间下穿重要建(构)筑物的具体情况,提出在地铁施工前对重要建(构)筑物实施针对性的预加固处理,切实保证了沿线建筑的安全。 ●环保设计 针对兰州市的气候特点,兰州地铁设计采用了直接蒸发冷却地铁通风降温系统,无需人工冷源、无需大量耗能,代表了当前绿色环保的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兰州地铁在中国西部地铁中率先采用了载客量大、功能先进、运行可靠的A型车体,这种车体一般适用于人口密度和流量都很大的特大型城市使用,目前仅在上海地铁一、二、三号线及深圳、广州、南京部分地铁线路中采用。 ●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兰州轨道交通与周边地区规划衔接主要考虑采用步行衔接、自行车衔接、常规公交衔接、出租车交通衔接、小汽车交通衔接、对外交通衔接等方式。步行衔接采用地铁车站的出入口直接嵌入各方向人行道衔接,特殊区域采用出入口连接到周边建筑内的人行系统进行建筑物内微循环疏散衔接。自行车衔接采用站点周边配套设置自行车停放场衔接。常规公交车衔接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综合交通枢纽采用场站衔接,第二种是在大型接驳站和一般接驳站周边设置公交停靠站衔接。出租车衔接采用综合枢纽站配套设置出租车营业站、大型接驳站配套设置出租车候客站、一般接驳站配套设置出租车扬招站衔接。小汽车衔接采用末端站、对外交通接口站附近可设置“P+R”停车场进行衔接;中心城区内,进行标志牌指示导向衔接。 展望 随着兰州地铁网络的逐步形成及其与城际铁路、公路、航空等大型交通枢纽实现的无缝衔接,兰州市的对内、对外交通状况将由此得到极大改善,兰州市作为全国9大综合性交通枢纽和中国12个主干交通枢纽、铁道部规划的路网性枢纽和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之一的核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兰州市必将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